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、1除夕(农历除夕)的由来:除夕起源于先秦时期的“消灭”。据《吕氏春秋季冬记》记载,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敲鼓是为了驱除“邪灵”,这样来年就不会有疾病和灾难。这就是除夕的由来。
2、2春节的由来(农历正月初一):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“立春”时节。南北朝以后才把春节改为年底,一般指整个春天。此时春回、万象更新,人们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。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,农历改为公历后,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。直到1949年9月27日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这一天定为“春节”,所以很多人还是把春节叫做中国新年。
3、3元宵节(农历正月十五)来源: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。根据传说,汉文帝(公元前179-157年)庆祝周波远征平定朱禄叛乱的第一个月的第15天。每天晚上,他都会出去玩,和人们一起玩,并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。
4、清明节(4月5日前后)来源: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,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清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。清明一到,气温回升,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。所以“清明前后,瓜果豆种”。农业谚语“种树不如清”。后来因为清明节接近寒食节,而寒食节又是人们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地,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,寒食节也就成了清明节的别称和清明节的一种习俗。清明节,没有烟火,只有冷食。
5、5端午节(农历五月初五)来源:它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诞生的。屈原(约公元前340年-公元前278年)是战国时期楚国人。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,也无法挽救楚国的灭亡。秦国灭楚时,在五月初五,往古洛河里扔了一块巨石,沉了下去。河边的人们得知此事后,纷纷乘船去打捞屈原的遗体。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,后人把这一天命名为端午节。
6、中国情人节(农历七月初七)来源:农历七月的晚上称为“七夕”。根据中国民间传说,牛郎和织女那天晚上在天河鹊桥相遇。
7、7重阳节(农历九月初九)来源:吴君之《续齐谐记》,南朝阿良人,记载东汉时,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人。他生活的地方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瘟疫,幻境的父母也因此而去世,于是他去了东南山区拜师学艺。神仙费长芳送给幻境一把辟邪的龙剑。桓早起晚睡,穿星戴月,刻苦学习,刻苦修行。有一天,费长房说:“九月九日,瘟疫又来了,你可以回去杀害虫了。”并送给他一包山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,让家乡长辈爬上去避祸。9月9日,他带领妻子、孩子和乡亲爬上了附近的一座山。把山茱萸的叶子给大家随身带着,瘟疫恶魔却不敢靠近。再把菊花酒倒出来,大家都喝一口,以免染上瘟疫。他与瘟神搏斗,最终杀死了瘟神。汝河两岸的人们,至今都在讲述着九月九日爬山避祸、环京刺剑杀妖的故事。从此,人们庆祝重阳节,有了“重阳节”的习俗。
8、8中秋节(农历八月十五)来源:盐城民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据说古代皇帝过去常常献祭圣物
9、9腊八节(腊月初八)来源: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。据说朱元璋在狱中受罪的时候,那是一个寒冷的日子,饥寒交迫的朱元璋竟然从狱中的老鼠洞里挖出了一些红豆、大米、红枣等七八种杂粮。朱元璋把这些东西煮成粥。因为是腊月初八,朱元璋就把这锅杂粮粥叫做腊八粥。我吃了一顿美餐。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,做了皇帝。为了纪念狱中那个特殊的日子,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,并正式把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。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亚太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11 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